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宣传动态 >> 正文

河南省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论坛专家学者带你共享学术盛宴

2024-04-05 09:31  点击:[]


4月1日至4月2日,河南省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青等13名专家学者齐聚河南科技学院,为我省农药行业代表和我校师生带来了13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处长李富根以“中国农药产业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从我国农药产业现状、农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药产业政策与管理动态、思考与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讲解。李富根指出目前农药产业面临生产企业小而散、产能过剩、农药品种结构老化等诸多挑战。同时,也是农药行业发展的机遇,今后农药产业应更加注重终端需求,细分农药产品研发,强化绿色农药创新研究,优化农药产品结构,加快农药产业优化升级,助力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同时,跟进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家杰青、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光富以“绿色农药分子设计与新品种创制”为题作主旨报告。杨光富指出,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质,但因其研究考虑的因素极其复杂,绿色农药创制面临“三性”如何统一的挑战,是国际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的绿色农药分子设计技术平台和靶向HPPD的超高效除草剂的创制。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药管理处处长施国政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河南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五端重构路径探索”为题,从新质生产力生成图,农药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五端重构路径探索,核酸(dsRNA)合成与干扰技术产业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施国政指出,要加快发展河南农药行业五端重构,找准抓实推进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创新点、关键点、支撑点,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大市场和大植保服务生态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高聪芬以“水稻害虫抗药性进展及治理”为题,系统介绍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等四种害虫的抗药机制,并对水稻害虫的抗药性治理提出了科学建议。高聪芬指出,二化螟的抗药性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建议防治上分区施治,要科学用药,并加强抗药性监测;稻纵卷叶螟要严格限制双酰胺类药剂的使用;褐飞虱抗药性治理的总体策略是治上压下,压前控后。

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周小毛研究员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药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和内涵、农药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团队在农药分子靶标研究中的创新实践和隆平分院及农药生物学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周小毛指出,农药行业目前面临的集中度较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自主品牌等问题,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农药企业发展新动能来解决。当前,新的分子靶标发现及新型靶向农药的创制是核心技术,也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抗药性治理的卡脖子技术,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谁就可以引领未来世界农药的发展。

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我校刘润强教授以“校企深度合作,助推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我校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教育初心,扎根中原沃土,形成的“源于农、兴于农、发展于农、服务于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刘润强指出,植物保护学科在促进农药行业发展、培养农药行业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随后刘润强教授以农药团队为例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协同攻克农药创制的“卡脖子”难题,助推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特支计划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王鹏教授以“农药学学科建设与思考”为题,围绕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农药生物测定与毒理、农药制剂药械及施药技术、农药残留与环境安全等五个领域,从建设思路与方向、原理、技术与材料、使用规范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王鹏指出,我们要鼓励科研人员在拓宽科学研究思路、总结研究进展、强化学科交叉出高水平成果、促进多单位合作协同攻关等方面勇挑大梁。

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植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董丰收以“农药高效应用及风险控制研究进展”为题,系统介绍了绿色农药分子靶标几丁质合成酶作用机制,展示了针对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旋幽夜蛾等农作物害虫性信息素成分的鉴定、合成及生物活性筛选与优化的科研成果,并对农药高效安全应用给出建议。董丰收表示,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在化学合成农药、生物技术农药以及施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加强了农药风险评估和农药应用工艺学的研究,为农业生产的安全、高效和环保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家杰青、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李远播以“农药在土壤-植物-空气体系中的吸收迁移和代谢转化研究进展”为题作学术报告,系统评价了传统农药与当代农药的风险因素,详细总结了农药使用后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中的生态分布,解析了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和未来的研究设想。

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教授李云河以“水稻介导的二化螟与褐飞虱种间和种内关系及机制-昆虫也懂合作共赢”为题,从昆虫间“合作共赢”为切入点,揭示了稻飞虱从Bt稻田向非Bt稻田扩散转移的生态机制,详细阐述了二化螟与褐飞虱协同应对水稻抗虫防御的生化和分子机制,建立了系统的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效应评价技术体系,揭示了二化螟和褐飞虱协作应对水稻防御反应,实现“互利共存”的生化和分子机理。李云河教授的报告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异种害虫与寄主之间的协同关系,为我校师生开展相关研究打开了新思路,拓宽了学科交叉研究新视野。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贵州大学教授金智超以“手性农药的创制与应用”为题,详细阐述了手性杀菌剂、手性抗病毒剂、手性除草剂和手性杀虫剂的创制与应用,分享了手性农药设计与合成的工作成果。金智超表示,手性农药贡献率接近50%,是国际绿色农药创新的“必争高地”,手性构型的不同,会导致农药药效、毒理、代谢、降解等方面差异。目前,发展的瓶颈包括手性异构体分离困难、手性制造方法普适性差、手性分离制造成本过高等问题,希望将来能够从不对称催化合成方向实现技术突破,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应用。

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农药研制与施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百泉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李卫国教授以“作物增收系统工程技术的行业实践与思考”为题,从作物健康管理系统工程、作物增收管理系统工程、作物植保的使命、作物增收对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的需求、百泉现代农业研究院致力从事的研发领域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作物增收系统工程的行业现状。李卫国指出,当前农业技术的高度碎片化,作物增收需要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支撑,提出了新时代植保组织体系—矩阵团队和种、肥、药、械、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应用体系,为作物增收指明了研究与行业发展方向。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钟山学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亚丽以“水稻氮高效基因型减氮增效潜力及生物学机制”为题,详细阐述了在保障高产稳产前提下如何提高作物养分效率的科学问题,以解析氮高效相关基因功能为前提,探讨水稻氮高效的遗传改良精准育种,研究表明氮高效水稻的分蘖对于铵供应更敏感,OSPIN9在铵促进水稻分蘖中起到重要作用。张亚丽教授的报告为我校师生拓展了科研思路,为下一步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技处供稿)

上一条:学校召开2024年招生工作推进会
下一条:我校召开假期学生安全工作会议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0373-3693513 邮编:453003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华兰大道东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