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由我校承办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端论坛暨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河南省农业产业链生态体系构建研究”推进会圆满落幕。本次论坛院士专家齐聚,聚焦农业新兴科技领域学术前沿成果,共话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等13位专家学者受邀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朱有勇院士:《稻米新质生产力——旱地优质稻》
11月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应邀在线上作了题为《稻米新质生产力——旱地优质稻》的专题报告。朱有勇院士用质朴平实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述了自己扎根一线,情系边疆,长期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线开展科技创新与特色农业扶贫的经历,介绍了水稻旱地种植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技术突破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实践应用与发展愿景以及新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和成效。朱院士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怀揣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身体力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彰显价值担当。
宋宝安院士:《加快发展绿色农药培育新质生产力》
11月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受邀线上做了题为《加快发展绿色农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绿色农药的特征,从农药绿色发展的研究背景、农药行业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农药新质生产力内涵和表现形式、农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农药绿色创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围绕持续推动绿色农药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建设、不断优化绿色农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农药高效化利用技术体系等绿色农药创新发展的目标及研究重点进行详细阐述。报告内容丰富,既有前沿理论,又紧密贴近农业生产实践。
刘录祥研究员:《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助力产能提升》
11月2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研究员以《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助力产能提升》为题作学术报告。刘录祥立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解析了我国小麦产业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小麦产业产能提升等内容,结合我校小麦研究的传统优势和粮食安全需求,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对促进我校小麦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鸣研究员:《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与政策》
11月2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管理处副处长高鸣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与政策》为题作学术报告。高鸣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及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重点阐释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中的表现等内容,探究了新阶段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刁现民研究员:《基于基因组变异的谷子资源研究》
11月1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研究员在办公楼206会议室应邀作题为《基于基因组变异的谷子资源研究》的学术报告。刁现民研究员以狗尾巴草基因作为切入点,围绕谷子起源、谷子多样类型及地理分布、图基因组促进谷子基因挖掘等内容,完整介绍了谷子资源研究现状与前沿进展,针对基因组变异的谷子资源研究,与师生展开深度交流。
陈新研究员:《食用豆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未来发展方向》
11月2日上午,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新研究员在办公楼206会议室以《食用豆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未来发展方向》为题作学术报告。陈新围绕国内食用豆产业问题及发展、遗传育种研究进展、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进展、全产业链集成示范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重点分析了食用豆体系的研究热点及亮点成果。
孙文献教授:《水稻抗病种质创制的新策略》
11月2日,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文献教授在办公楼701会议室以《水稻抗病种质创制的新策略》为题作学术报告。孙文献教授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如何应用于植物抗性种质创制?”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三个创新策略:(1)“移花接木”,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跨物种转移和胞内免疫受体跨物种转移的策略;(2)“偷梁换柱”,病原菌效应蛋白寄主靶标的改造和水稻免疫核心元件的功能位点进行改造的策略;(3)“以夷制夷”,细菌解毒元件转基因水稻创制的策略。
单卫星教授:《植物广谱抗病性的探索》
11月2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单卫星教授在办公楼206会议室以《植物广谱抗病性的探索》为题作学术报告。报告围绕作物病害问题、作物品种抗病性、植物抗病新基因的探索以及植物-有益微生物之间的互作等展开了深入讲解,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和应用新发现的抗病基因,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抗病新策略。
韩一帆教授:《化工使生活更美好》
11月1日下午,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副院长韩一帆教授在办公楼206会议室以《化工使生活更美好》为题作学术报告。报告结合乡村振兴实例,讲解化学化工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化工新技术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等。报告会站位高、视角新,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应用性、趣味性,对高质量推进产学研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杨玉珍教授:《城乡融合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内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
11月2日下午,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玉珍教授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以《城乡融合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内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为题作学术报告。她围绕城乡融合和农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调研数据和理论模型,阐释了城乡融合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效果和空间溢出效应,学术视角独特、见解深刻。
徐炎教授:《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技术研究与新种质创制》
11月2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炎教授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以《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技术研究与新种质创制》为题作学术报告。他提出了提高育种效率的技术路线图,深入解读了亲本基因型的选择和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基本培养基形态对胚挽救和生长调节剂对胚萌发的影响、不同挽救方法对胚挽救畸形苗转化的影响,以及未来葡萄育种创质的研究方向。
杜远鹏教授:《葡萄生态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11月2日下午,山东农业大学杜远鹏教授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以《葡萄生态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题作学术报告。她基于不同区域葡萄栽培的关键技术,提出创新思路,结合葡萄抗逆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情况及建园关键技术,提出了沃土养根壮树为基础、微域生态调控为核心和抗逆优质品种为保障的葡萄生态栽培技术体系。
刘军伟副研究员:《桃树流胶病发病机理与防控技术》
11月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刘军伟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桃树流胶病发病机理与防控技术》的报告。刘军伟教授围绕桃树流胶病的典型症状和严重危害、发病机制、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鼓励科研人员加强与农业从业者的沟通交流,共同提升对桃树流胶病的认识,携手促进我国桃业持续稳定发展。
(图片/闫玉君 初审/王天佑 复审/吴丹 陈军民 王斌 终审/崔鸽 何二毛 刘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