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学党史促廉洁⑧ 萧克:严禁家属打着自己招牌要这要那

2023-07-30 18:02  点击:[]


萧克(1907-2008),原名萧武毅,字子敬,出生于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8年10月24日,萧克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这位从嘉禾县小街田村走出的放牛娃,追求进步,学习非常用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的学员。20岁参加南昌起义,25岁任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30岁率八路军建立敌后根据地,40岁参加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新中国成立后,他是解放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在开国上将中是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军。

为完成送信任务,他一晚往返100里。

北伐中,萧克找到叶挺的部队,作战非常英勇。萧克之子萧星华少将回忆起父亲说过的,他当年还是叶挺部队见习生的时候,一个晚上往返跑100里送军事信件的故事。萧星华说:“那就是一晚上就跑了100多里路,黑灯瞎火的他一个人就回来了,回来一看,把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当时那个部队就说,哎呀,这个小伙子啊,很能干,也很勇敢,更不怕吃苦。”

青年时期的萧克主动接受进步思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萧克所在的部队被追击打散,萧克辗转海陆丰和广州,一边躲避“白色恐怖”对共产党员的屠杀,一边苦苦寻找组织。当听说朱德带着一些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在郴州一带时,萧克立即赶往,在路上靠临时给人写字、写信换点盘缠,终于在嘉禾找到了组织。

为了革命事业,他戎马一生

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进入湘南,与地方党组织共同发动了湘南起义。萧克在家乡闻得讯息,赶到宜章县的碕石参加暴动,并担任了碕石农军独立营副营长。由于强敌合攻,4月上旬,湘南农军向井冈山撤退。萧克奉命率独立营翻过骑田岭向东转移,率先和毛泽东、朱德会师。

萧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显露出来的军事才干,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均得以展现。他参与指挥第四野战军千里追歼,席卷中南、西南,先后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歼灭了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解放了湘、鄂、赣、粤、桂等省和海南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25岁,他就是红八军军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军长。后来历任红六军军团长,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他走过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

为了涵养家风,他提出“三不准”

萧克将军一生不爱名、不贪利,始终坚持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他生前给家人提出了“三不准”要求:老家房子不准重新装修,自己去世后不准大操大办,家人不准随便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照顾。

大哥的孙子萧石英7岁时,被萧克从形势险恶的家乡接到身边抚养,共同生活了10年,但他没有丝毫溺爱。萧石英长期在萧克家风的熏陶下长大,17岁回到故乡后,当农民、做代理诉讼,生活清贫,但他没想过向政府要求点什么。

“三爷爷(萧克)不准的!他说过:‘我参加革命是为中国四万万同胞,不是为了你们。因此,我严格禁止你打着我的招牌,向党和政府要这个要那个。’”说这话时,萧石英神情严肃,字字铿锵。

萧克几次回到嘉禾,都与乡亲们同吃同住。老家的侄子、外甥,萧克一个也没有介绍出去工作。有个侄儿曾写信给萧克,要求照顾。萧克回信告诉他:“学习全靠自己,自己没有本事,找靠山也无用。”这个侄儿听了萧克的教诲,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萧克孙子萧云松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打算参军,但是体重轻了0.5公斤,不符合要求。旁人觉得,这点小事,萧云松让家里打个招呼就行了。其父萧星华第一个反对:“不能坏了规矩。”他对儿子说,你读了师范大学,还是教书比较好。

为了发扬传统,他强调要“勤劳勤俭”

1994年,萧氏宗族开始修谱。萧克得知后,写了“勤劳勤俭”4个字寄到修谱的办公室,后又写信给侄儿萧祖保,说萧姓村庄位处山区,先祖经过多年辛苦才得以建成,所以“修谱也要发扬先祖勤劳勤俭的精神。”

萧克出生在贫苦的书香世家。他在嘉禾县甲种师范简习所读书时,总穿着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与有钱人家子弟对比格外寒酸。但他并不以此为耻:“我曾读过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深受文中‘贫非罪’的观念影响。”

身居高位后,萧克俭朴作风不改。家中大人的衣服改了给孩子穿,洗头洗澡水存起来冲马桶,住旧房,常吃窝头糙米。萧克子孙把节俭视作理所当然。萧星华是萧克和夫人蹇先佛的第二个孩子,也是残酷战争环境中他们幸存下来的唯一孩子。按情理来说,萧克对这个独苗适当地宠爱一点也无可厚非,但他一直坚持严教。萧星华穿着补丁衣,在学校里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家庭贫困,他却从不觉得羞耻。

在萧克故居内,有一张萧克和夫人蹇先佛、儿子萧星华的合影。照片中,萧星华穿着一条背带裤。后来,这条裤子萧石英从小学穿到读初中,裤腿短了就接上布加长。

“离家半纪经百战,至今耄耋始还乡。全村老小倾家出,季子归来无锦裳。”萧克在1981年写的《还乡吟》,被萧石英刻在故居铜像的底座上。

上一条: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理论传播中的作用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劳动”

关闭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0373-3693513 邮编:453003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华兰大道东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