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打通党的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断加强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建设。实景课堂把理论宣讲的“主战场”搬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现场,是集宣传学习、文化交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实体化理论宣讲载体。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阵地就应该建好筑牢在哪里。打造实景课堂,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宣讲阵地是开创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途径。
推动传统宣讲与创新载体相结合,让理论宣讲“有声有色”。实景课堂有别于传统的学习载体,它主要依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打造集宣传学习、文化交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实体化理论宣讲载体,使理论宣讲由过去的“室内听”到“室外学”、由过去的“你听我讲”到“面对面”交流、从过去固定封闭的学习空间转换成开阔轻松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基层党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些拆迁安置小区依然可以保留农村的“原汁原味”,继续发挥广播站、喇叭站的作用,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收听党的好声音。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宣讲模式,使理论宣讲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让群众学习不掉线、办事不隔夜。传统宣讲与创新载体的有效结合,既发挥了传统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学习形式,让理论宣讲更加“有声有色”。
推动“名家讲座”与“百姓课堂”相结合,让理论宣讲“有血有肉”。实景课堂重在打造“家门口的党校”,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邀请理论宣讲名嘴、大学教授和党校专家举办理论专题讲座,围绕中央和地方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中央政策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党员群众进一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提升水平。充分利用基层的理论宣讲骨干和理论宣讲志愿者生动讲述党的故事、优良传统、家风家教等,让“国家大事”和“身边小事”在实景课堂中有效融合。“家门口的党校”可采用分众化宣讲,因人因地开展宣讲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理论变成生动道理。在“名家讲座”和“百姓课堂”的深度融合下,理论宣讲既“有血有肉”,也让党员群众听得“有情有感”,使党的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落地生根。
推动课堂打造与便民活动相结合,让理论宣讲“有力有为”。充分发挥实景课堂的思想引领功能,将基层社区的党建联盟、物业管理、宣讲小分队等群众自发形成的组织通过相关活动纳入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根据群众需求及社区实际,在实景课堂中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在增强精神力量、弘扬时代新风、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家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依托实景课堂,便民活动的开展也会更加常态化、稳定化。除了每逢节日举行活动外,还可以每月在固定时间开展宣讲进校园、法律援助、困境儿童帮扶等活动,确保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惊喜”,把感恩教育、志愿活动、文明实践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理论学习与便民服务互助互动中使理论宣讲“有力有为”,实现“软支撑”到“硬服务”有效对接。
推动“点单”与“接单”相结合,让理论宣讲“有质有量”。为了提升理论宣讲质量,巩固宣讲效果,实景课堂需要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开展特色的主题宣讲活动,推行“群众点单、辖区下单、宣讲员接单”的宣讲模式。建立理论宣讲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关注点,并及时将这些意见反馈给理论宣讲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宣讲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理论宣讲成效。根据基层党员群众的点单需求,实景课堂可以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教育等主旋律,向群众推荐身边的榜样人物,使宣讲内容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让群众感受到理论宣讲的“烟火气”和“生活味”。实景课堂还要整合资源,进一步延伸阵地,可在一些公共空间配置“共享书架”、“学习园地”、“民意收集墙”、小区电视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搭建理论学习全覆盖、数据全共享的“菜单库”,实现群众在家门口随时点单、立即下单、快速配送,让理论学习“处处有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使理论宣讲在“点单”与“接单”中更加“有质有量”。
(内容转载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