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字按照现代汉语学的理解,具有对策、策略之意。“根本之策”意味着在所有破解难题的对策之中,起到的是基础性、决定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根本之策”,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党员干部科学决策、找准方法、战胜困难十分重要。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在于资源的过度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从资源使用的源头抓起,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更加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要回归到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这既可以增加和稳定劳动供给、减轻人工成本上涨压力,又可以扩大房地产等消费。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它是基于全球现代化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抉择,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把百姓的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目标导向,以全面提升民众的身心素养和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核心,要使城镇化真正有利于人民生活品质改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镇化质量变革,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时代发展的关键。纵看古今、横看中外,任何民族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了创新,也就抓住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发展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考察衡量一个地方脱贫攻坚质量,关键要看其扶贫产业的发展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背后,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通过发展产业,提高群众的发展能力,有利于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依规治党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被列为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并从战略上安排部署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强调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依规治党,全方位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执行力不断提升。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强调,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当今世界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国与国之间是深度契合的有机体。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难民危机是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面对诸多难题,各国之间要管控分歧,当事各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本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不能推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长久发展。因此,实现绿色发展就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做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做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精准判断。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隘价值观和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是最持久、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不仅决定着扶贫的成效,更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贫穷观念,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其他地区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关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
(内容转载自学习时报)